庆安版画起源于清末民俗木版年画,历经七代人传承,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。2016年被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仁信配资,2023年成立庆安县版画院。如今,版画院收藏作品150余件,年接待观众持续增长。
“庆安版画刀法干脆利落,注重刀痕表现力,每一道线条都力求还原黑土地的呼吸。”走进版画院展厅,黑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吴蔚的《春蕴》首先映入眼帘,整齐的黑土地被积雪覆盖,透出的苍绿色。
仁信配资
当年吴蔚的高祖父吴尽臣闯关东来庆安开杂货店,逢年过节往板子上刻财神门神、福字对子,到后来吴景兴从“刻”往“画”上转,几名工人支起电线杆架电线的画面,成为庆安特色版画的雏形。历经四代传承,吴蔚的父亲吴玉林将题材拓展至田园风情,用细腻刀法展现庆安的春播秋收、田园生活和农家小院的温馨情调风格。
如今在吴蔚的带领下,庆安版画的课题立足于庆安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环境,集中展现东北“千里冰封、万里雪飘”的壮丽自然风光。“我们深入田间采风,记录农耕细节。”吴蔚介绍,在他们的刀下,蓬松柔软的雪、坚实凛冽的冰,还有冰雪下广袤的田地,纹理清晰可见、质感栩栩如生。
展厅陈列着庆安版画的蜕变轨迹。20世纪70年代吴景兴的《新路》与80年代吴玉林的《春夏秋冬》、90年代景慎鸿的《又添新铁牛》并置仁信配资,见证着从传统民俗到现代田园的主题演进。
“庆安版画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。”版画院院长吴蔚翻开一本手稿,“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不能丢,但作品题材和技法也要与时俱进。”他指向一组文创展柜——冰箱贴、团扇、书签上印着卡通风格的版画,将非遗技艺融入日常生活。“我们积极探索AI辅助设计、电商推广,让百年艺术焕发新生。”
工作室内,黑龙江省级传承人吴蔚手持刻刀,木屑簌簌落下。“握刀要稳,下刀要准,就像做人得有‘愣劲儿’。”他向学员示范技法。听讲的既有本地教师、学生,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。
“刻刀不仅要留住祖辈的手温,更要刻出时代的呼吸。”吴蔚展示一幅未完成的雪景版画,近年来,版画院常态化开展“进校园、进社区”活动,累计培养学员超万人。一名参与活动的战士感慨:“一刀一刻,刻的是黑土地的情怀!”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士英)仁信配资
盛多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