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掌互通,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。
宫里的禁军都被派出去之后,石重贵还紧急征调滑州,孟州,泽州,璐州这些地方的军粮共五十万,往杜重威的军营里送,反正就是杜重威要什么,石重贵就给什么。
皇帝是鼎力支持,然而局势越来越不妙,处在前线的杜重威和开封之间的联系甚至都一度中断。
这把开封城里的石重贵急的啊,他是拊膺顿足,做蝈蝻之促,皇帝也想要御驾亲征,但是一来这个时候契丹军已经深入中原,亲征对石重贵来说太危险了,二来就算是石敬瑭想要亲征,他把兵力都交到了杜重威的手上,他无将可驭,无兵可用,他也没有亲征的条件。
皇帝现在唯一能指望的,就是前线的杜重威能干点事,毕竟杜重威的大军其实根本没有受损,别说一战之力,十战之力他也有,主要就看他战不战了。
之前李谷劝过杜重威一次,杜重威没听,反而还把李谷给支走了,让他去送粮草,诸将不想要步李谷的后尘,有想法也不敢再和杜重威说,但是现在局面太过不利,再跟着杜重威在河边固守,那就是死路一条,就是等死,所以一个叫做王清的都指挥使,他是冒死劝谏,说杜将军啊,我们已经固守数十天了,局面对契丹军越来越有利,对我们越来越不利,现在粮道也被断掉,后方的军粮一时半会也送不上来,再守下去,军心必乱,到时候都不用打,咱们就失败了。
到这一刻,杜重威终于稍微有了点人性,因为他也知道现在这种情况,他要撤军,石重贵也不可能让他撤,不撤军,继续固守,不过是枯鱼涸辙,坐以待毙,你让杜重威混日子可以,但是你让他就这么死了,他是必然不干的,所以王清一劝,杜重威来精神了,说好好好,那你有什么主意,有什么想法?
王清说,我愿意亲自率领两千步兵作为先锋,强渡中渡桥,渡桥之后,冲入契丹军营中,杀出一条血路,您呢,您不用打,您就带领大军跟在我身后,咱们突破了契丹的军阵之后,直奔恒州城,恒州城里有粮草啊,而且有城池,有工事,只要我们进入恒州,就可以和契丹人再做周旋。
杜重威当然还是不想出兵,但是这回他出兵不出兵,他都得出兵,已经是逼到份上了,这次的情况比之前白团卫村之战还要严峻,所以杜重威马上就拨了两千精兵给王清,还给王清配了一个副将,叫做宋彦筠,让两人马上出兵,越快越好。
《资治通鉴》中说“清战甚锐,契丹不能支,势小却”,锐,有勇往直前的意思,那也就是说,王清率兵出击,他打的很猛,很有效果,不仅一举拿下了中渡桥,还小小的逼退了契丹军一段距离。
事实足可证明,契丹军并非不可战胜,后晋军也并非上了战场就会白给,杜重威此前固守的策略,完全是错误的。
中渡桥对于两方来说,都是极为重要的,谁拿下中渡桥,谁就掌握了极大的优势,当时王清已经渡河而过,宋彦筠也抢占住了桥头,局面大好,那杜重威作为主帅,这点审时度势的眼界难道他还没有吗?
何况本来之前就约好了,王清在前边开路,只要过了河,开辟出道路来,杜重威就率全军紧随其后,现在王清过河了,宋彦筠占住桥了,杜重威却一动不动,别说跟着走了,他一兵一卒也没派出去。
不是杜重威胆小,不是他没有眼界,不是他不懂得把握机会,而是因为,在这个时候的杜重威,他已经是不怀好心了。
《新五代史·卷三十三》:是时掌互通,重威已有二志...
《旧五代史·卷九十五》:重威犹豫不进,密已贰于国矣。
杜重威可能早就失去了理想信念,也不打算报效朝廷,尽忠于石重贵了,他指定是有别的想法了,既然有别的想法,不按计划出兵就是必然的。
正所谓:
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。
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未篡时。
家国存亡的关键时刻,杜重威不装了,摊牌了。
宋彦筠在中渡桥上占着,他一看杜重威迟迟不发兵,他也不敢再往前支援王清了,而是掉头返回,这可苦了王清,他带着精兵两千,刚刚登上中渡河北岸,就被契丹军给围了个密不透风。
王清眼见杜重威所部迟迟未到,他一连几次求援,杜重威却不做回复,气的王清只好和部下叹息,说杜重威啊,他手握重兵,却坐视我等受困而不救援,说明他必然是心怀异志,事到如今,我们只能一死来报效国家了。
这两千人,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尖兵,此刻他们振臂高呼,眼含热泪,无一人有逃走或投降的行为,大家同仇敌忾,和契丹军厮杀搏命,王清是早上登的岸,战斗一直持续到了晚上,两千后晋军全员战死,王清也力战而亡。
契丹人把王清等人的尸体堆了起来,在岸边筑成京观,用以耀武扬威,而后晋军营中眼见杜重威见死不救,大将身死,士气则更为低落。
中渡桥失守,契丹军乘胜部署,把杜重威所部彻彻底的围了起来。
如果契丹人围起来就打,那倒是还好说,兔子急了还咬人呢,真打起来,杜重威手握重兵,结果怎么样还不好说。
问题是,契丹人围而不打,因为他们老早就切断了后晋军的粮道,我就围着你,饿着你,渴着你,我等着你溃不成军,自行消亡。
对别人来说,这也许是叫天不应,叫地不灵的绝境掌互通,但对杜重威来说却不一定,也许他早就盼着这一天呢,他把监军李守贞和将领宋彦筠叫来,仨人一商量,得出结论,为今之计,只有请降,才有活路。
打仗杜重威不积极,投降杜重威倒很有能动性,他果断派出使者抵达契丹大营,秘密拜见耶律德光,透露出了自己想要投降的意图,耶律德光闻之大喜,那是相当开心,当下给出许诺,说杜重威只要投降契丹,契丹愿意扶持杜重威做中原之主。
什么意思?意思就是如果杜重威能率领全军投降,把契丹的战损降到最低,等到耶律德光消灭后晋之后,他们可以扶持杜重威在中原建立一个新政权,你杜重威来做这个皇帝。
我们知道契丹的先锋大将是赵延寿,耶律德光对这个人非常的重用,几次南下都是赵延寿做先锋,因为赵延寿有在中原生活的经验,所以契丹内部都下意识的认为,如果后晋灭亡契丹,契丹必然会扶持赵延寿在中原建立新政权。
那为了打消杜重威的顾虑,耶律德光还专门和杜重威派来的使者说,说我麾下啊,有个赵延寿,本来我是要扶持他做皇帝的,但是他较之杜中令(杜重威的官职)还太年轻,缺乏威望,所以如要扶持新帝,杜中令是我不二之选。
得到了耶律德光的许诺,没把杜重威给开心坏了,几天后他在帅帐内设下酒宴,把后晋军中的高级将领全都请过来吃饭。
诸位将士虎躯一震,他们以为杜重威终于下定决定,要集合大军与契丹人决一死战,那今天这顿饭,就是作战大会,也是壮行饭,所以来的时候大家都是心情激荡,热血沸腾,心里都在想,这像乌龟一样的守了这么多天,憋屈死了,委屈坏了,现如今终于能酣畅淋漓的大战一场了!
等到进了帅帐,没见杜重威鼓舞士气,说什么同生共死,共同进退,誓杀契丹贼的话来,反而他是从怀里掏出一封降书,让诸将传阅,并且一一签字。
很多将领脸色铁青,气的不行,他们不想签,可是环顾帅帐,人头攒动,剑影浮现,很显然杜重威已经提前在帅帐周围安排了兵马作为埋伏,这顿饭说白了不是用来誓师的,而是投名状,跟着杜重威投降还则罢了,要是不跟着他投降,那肯定就要被格杀在当场了。
一一签完字,大家是垂头丧气,唉叹连连,只有杜重威,他神态自若,还在为自己找补,说诸位啊,不是我杜重威贪生怕死要投降,实在是军营里的粮食都已经吃光了,现在已经走投无路,我这是在带你们找寻生路啊。
说罢,杜重威命令全军卸甲并放下武器,二十万大军旋即全体投降了契丹。
投降之时,后晋将士们哭声震天,涕泪横流,悲愤之情弥漫四野。
中原儿郎,二十万之众,国仇家恨前,竟然不能向北发一箭,一矢,就这么在呜咽声中,选择了束手。
投降之后,耶律德光看起来说话还比较算数,他亲自赐给杜重威褚袍一件,以此来表彰杜重威的顺天应命。
褚袍,就是赭黄色的袍子,这是古代帝王的专属服饰,从唐朝的时候开始,褚袍就已经是皇帝的一种常服了。
说白了就是耶律德光认可杜重威了,要安排他做皇帝了。
杜重威接过褚袍,这袍子满幅缂丝为底,金线盘绕其上,绣出五爪金龙,龙躯四周,祥云缭绕,江海翻腾,暗红色的底料在阳光下好如洇开的血。
杜重威很满意,很满足,不管时人如何评价他,不管后世如何看待他,他终究是走到了这一步。
用无数士兵的骸骨,用无数名将的战死,用无数生灵的涂炭,用无数家庭的破碎,用无耻,无道,无德,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,他终于换来了想要的一切。
血色权力,白骨铺就,忠诚的祭品,野心的阶梯,集体的沉沦,个体的抉择,天下苍生不为有罪而死,而我杜重威,不为天下苍生而活!
参考资料:
《辽史·卷第七十五》
《容斋随笔·卷第十六》
《旧五代史·卷三十五》
《资治通鉴·卷第二百八十五》
辽太宗与石氏父子:辽晋关系新说. 林鹄.北大史学,2013
后晋政权立废与契丹南进的转折. 任仲书;马萌.内蒙古社会科学(汉文版),2015
盛多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